文章目录

HashMap#hash()

为什么要有HashMap的hash()方法,难道不能直接使用KV中K原有的hash值吗?在HashMap的put、get操作时为什么不能直接使用K中原有的hash值。

    /**
     * Computes key.hashCode() and spreads (XORs) higher bits of hash
     * to lower.  Because the table uses power-of-two masking, sets of
     * hashes that vary only in bits above the current mask will
     * always collide. (Among known examples are sets of Float keys
     * holding consecutive whole numbers in small tables.)  So we
     * apply a transform that spreads the impact of higher bits
     * downward. There is a tradeoff between speed, utility, and
     * quality of bit-spreading. Because many common sets of hashes
     * are already reasonably distributed (so don't benefit from
     * spreading), and because we use trees to handle large sets of
     * collisions in bins, we just XOR some shifted bits in the
     * cheapest possible way to reduce systematic lossage, as well as
     * to incorporate impact of the highest bits that would otherwise
     * never be used in index calculations because of table bounds.
     */
    static final int hash(Object key) {
        int h;
        return (key == null) ? 0 : (h = key.hashCode()) ^ (h >>> 16);
    }

从上面的代码可以看到key的hash值的计算方法。key的hash值高16位不变,低16位与高16位异或作为key的最终hash值。(h >>> 16,表示无符号右移16位,高位补0,任何数跟0异或都是其本身,因此key的hash值高16位不变。)

为什么要这么干呢?

这个与HashMap中table下标的计算有关。

n = table.length;
index = (n-1) & hash;

因为,table的长度都是2的幂,因此index仅与hash值的低n位有关,hash值的高位都被与操作置为0了。 假设table.length=2^4=16。 由上图可以看到,只有hash值的低4位参与了运算。

这样做很容易产生碰撞。设计者权衡了speed, utility, and quality,将高16位与低16位异或来减少这种影响。设计者考虑到现在的hashCode分布的已经很不错了,而且当发生较大碰撞时也用树形存储降低了冲突。仅仅异或一下,既减少了系统的开销,也不会造成的因为高位没有参与下标的计算(table长度比较小时),从而引起的碰撞。

HashMap#tableSizeFor()

    static final int MAXIMUM_CAPACITY = 1 << 30;
    /**
     * Returns a power of two size for the given target capacity.
     */
    static final int tableSizeFor(int cap) {
        int n = cap - 1;
        n |= n >>> 1;
        n |= n >>> 2;
        n |= n >>> 4;
        n |= n >>> 8;
        n |= n >>> 16;
        return (n < 0) ? 1 : (n >= MAXIMUM_CAPACITY) ? MAXIMUM_CAPACITY : n + 1;
    }

这个方法被调用到的地方:

    public HashMap(int initialCapacity, float loadFactor) {
        /**省略此处代码**/
        this.loadFactor = loadFactor;
        this.threshold = tableSizeFor(initialCapacity);
    }

由此可以看到,当在实例化HashMap实例时,如果给定了initialCapacity,由于HashMap的capacity都是2的幂,因此这个方法用于找到大于等于initialCapacity的最小的2的幂(initialCapacity如果就是2的幂,则返回的还是这个数)。

下面分析这个算法:

首先,为什么要对cap做减1操作。int n = cap - 1;

这是为了防止,cap已经是2的幂。如果cap已经是2的幂, 又没有执行这个减1操作,则执行完后面的几条无符号右移操作之后,返回的capacity将是这个cap的2倍。如果不懂,要看完后面的几个无符号右移之后再回来看看。

下面看看这几个无符号右移操作:

如果n这时为0了(经过了cap-1之后),则经过后面的几次无符号右移依然是0,最后返回的capacity是1(最后有个n+1的操作)。

这里只讨论n不等于0的情况。

第一次右移

n|=n>>>1

由于n不等于0,则n的二进制表示中总会有一bit为1,这时考虑最高位的1。通过无符号右移1位,则将最高位的1右移了1位,再做或操作,使得n的二进制表示中与最高位的1紧邻的右边一位也为1,如000011xxxxxx。

第二次右移

n |= n >>> 2;

注意,这个n已经经过了n |= n >>> 1; 操作。假设此时n为000011xxxxxx ,则n无符号右移两位,会将最高位两个连续的1右移两位,然后再与原来的n做或操作,这样n的二进制表示的高位中会有4个连续的1。如00001111xxxxxx 。

第三次右移

n |= n >>> 4;

这次把已经有的高位中的连续的4个1,右移4位,再做或操作,这样n的二进制表示的高位中会有8个连续的1。如00001111 1111xxxxxx 。

以此类推

注意,容量最大也就是32bit的正数,因此最后n |= n >>> 16; ,最多也就32个1,但是这时已经大于了MAXIMUM_CAPACITY ,所以取值到MAXIMUM_CAPACITY 。

举一个例子说明下吧。 这个算法着实牛逼啊!

注意,得到的这个capacity却被赋值给了threshold。

this.threshold = tableSizeFor(initialCapacity);

开始以为这个是个Bug,感觉应该这么写:

this.threshold = tableSizeFor(initialCapacity) * this.loadFactor;

这样才符合threshold的意思(当HashMap的size到达threshold这个阈值时会扩容)。

但是,请注意,在构造方法中,并没有对table这个成员变量进行初始化,table的初始化被推迟到了put方法中,在put方法中会对threshold重新计算,put方法的具体实现请看这篇博文。

这样才符合threshold的意思(当HashMap的size到达threshold这个阈值时会扩容)。

但是,请注意,在构造方法中,并没有对table这个成员变量进行初始化,table的初始化被推迟到了put方法中,在put方法中会对threshold重新计算,put方法的具体实现请看这篇博文。